新能源电池回收要上紧箍咒
落实企业责任主体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 本报记者 王娅莉
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要上紧箍咒。近日,工信部、科技部、环保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将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办法》将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
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社会安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迎来大规模电池报废期
新能源、智能化已经成为国内外汽车产业公认的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方面,我国走在全球前列,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和保有量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车用电池开始进入需要更新替换的阶段。如何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进行安全环保的回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困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破解。
现今,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使用寿命普遍在5年左右,自2015年新能源汽车爆发以来,我国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动力蓄电池报废期,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预测,结合汽车报废年限、动力电池寿命等因素,2018年-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电池将达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年报废量或达35万吨的规模。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办法》的出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规范。
生产企业承担责任主体
《办法》强调,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要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汽车生产企业将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
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及报废后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回购、以旧换新、给予补贴等多种方式的服务。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等合作共建、共用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
《办法》规定,电池生产企业应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的产品结构设计,协商开放动力蓄电池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利于回收利用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向汽车生产企业等提供动力蓄电池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汽车生产企业应主动公开动力蓄电池拆卸、拆解及贮存技术信息说明以及动力蓄电池的种类、所含有毒有害成分含量、回收措施等信息。
国家在规范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的同时,鼓励开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与经济效益,并保障不可利用残余物的环保处置。
工信部表示,将建立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标准体系和回收服务网点上传制度。汽车生产企业应定期通过溯源信息系统上传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等信息,并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基金,研究探索动力蓄电池残值交易等市场化模式,促进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
目前,在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方面,北汽新能源、中国铁塔等大企业,已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与试点项目实施,有些企业在商业化探索中亦取得技术创新。再生利用方面,多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已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业务。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
工信部强调,《办法》现已出台,为贯彻落实,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建立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公布回收服务网点信息,确保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引导汽车生产、电池生产、综合利用等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形成跨行业联合共同体,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我们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目前已推动成立了回收利用产业联盟,积极鼓励创新商业模式。
实施溯源管理。对动力蓄电池进行统一编码,并开展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是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已组织开发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将于近期启动运行,实施动力蓄电池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信息采集,做好各环节主体履行回收利用责任情况的在线监测,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完善标准体系。在已发布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编码规则、拆解规范、余能检测等4项国标基础上,加快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有关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工作,推动发布一批梯次利用、电池拆卸、电池拆解指导手册编制规范等国标,并支持开展行业、地方和团体相关标准制定。
抓好试点示范。近期将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启动试点示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先行先试,开展梯次利用重点领域示范。通过试点示范,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培育一批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标杆企业,探索形成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积极推动中国铁塔公司开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试验,目前已在12个省市建设了3000多个试验基站,取得了较好效果。
营造发展环境。加强与已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等有关政策衔接,研究财税、科技、环保等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或设立产业基金,推动关键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