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锐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提出了坚持质量第一、推动质量变革、增强质量优势、建设质量强国等重大命题,这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质量工作、全面推动质量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持续加大质量建设力度,质量创新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质量领域表现突出。质量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深刻理解把握我国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质量发展道路。质量高不高、创新强不强、发展优不优,决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水平。
推动质量变革、建设质量强国,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社情、企情,以质量提升为重点、标准引领为关键、质量安全为保障、社会共治为基础,推动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和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量发展变革道路,必须统筹推进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打造更多中国品牌。要突出重点、找准落点,着力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着力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和原材料供给水平,着力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着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
“质量是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推动质量变革、建设质量强国,迫切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质量供给,开展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和高端品质认证,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迫切需要优化质量制度供给,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激活各类质量资源要素,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让广大质量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迸发出来;迫切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开展质量问题产品专项整治和区域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
推动质量变革、建设质量强国,要加强党对质量工作的统一领导。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统筹推进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品牌发展和质量基础建设各项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健全质量激励制度,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的质量监管职责。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大有可为而又任重道远。建设质量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笃定信心、担当实干、久久为功,以更加有力有效的质量工作支撑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 (责任编辑: 小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