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1991年开展代码工作以来,先后为160余万家单位赋予了组织机构代码,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类型、各地区、各行业的组织机构基础信息海量数据库。作为代码的管理部门,近年来我们逐渐意识到代码信息资源的巨大价值,并着手探索对代码信息的挖掘分析和开发利用。
通过对代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代码数据不仅有助于检验政策实施成效,还有助于预测经济增长,辅助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
一、组织机构发展变化与当地经济社会政策导向成正相关关系
从经济发展上来看,组织机构在各行业间的分布变化不仅反映了经济结构在不同产业间的调整,也反映了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和方向。从社会发展上来看,“十一五”以来,首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不断加强,这些都可以从工会法人和社会管理类法人机构的快速增长中得以反映。
(一)组织机构的分布和规模变化反映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近年组织机构行业分布的变化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
三次产业新增组织机构之间的比例与全市“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大体一致。2012年上半年,全市共新增组织机构64614家,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新增组织机构分别为762家、2772家和61080家,占全部新增组织机构的比重分别为1.2%、4.3%和94.5%。考虑到新增组织机构反映到经济增长上需要一定的周期,我们采用2012年下半年的产业增加值与之对比。2012年下半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24.2%和74.8%,与新增组织机构在产业间的分布基本一致。类似的,2012年下半年全市新增组织机构的产业分布与2013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也基本一致。
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程度提升。2012年上半年,北京第一产业新增组织机构比上年同期减少6.5%。虽然新增组织机构数量减少,但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特别是设施、观光民俗和种业三项总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1.6%。以更少的组织机构实现了更多的增加值,表明北京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逐步加深。
第二产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2012年上半年,北京第二产业新增组织机构比上年同期减少7.7%,但第二产业增加值却实现了6.1%的逆势增长。并且在第二产业中,全市规模以上现代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了6.2%的增长。这表明第二产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高技术含量在不断提升,现代化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
第三产业新增组织机构比重不断提升。2011年第一季度,北京第三产业新增组织机构占全市新增组织机构的比重为94.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从历年数据来看,第三产业新增组织机构占全部新增组织机构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这与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的趋势是一致的。
(二)工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2011年,北京市组织机构中的工会法人新增数同比增长470%,相比以前年份出现异常大幅上涨,分析其原因,是全市各部门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的必然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五大上强调,要进一步重视发挥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为工会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这一要求,北京市委于2008年12月4日召开全市工会工作会议,并出台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撤销工会工作机构或将工会工作机构合并、归属到其他部门。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已经撤并的包括并到党群工作部或综合办公室的,要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或通过党政组织的指令性文件,要求其恢复过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工会组织迅速恢复和重新建立起来,并相继取得了组织机构代码。
(三)社会管理类机构增长迅速
2011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组织机构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有2727家,比2010年同期大幅增长约318%;到2012年上半年,新增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机构为4578家,又比2011年同期大幅增长68%,成为全市组织机构中增长最快的机构类型。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北京市大力推动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在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推动社会管理精细化、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经验、新创造、新模式,被誉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北京经验”和“北京模式”。北京市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省一级地方性文件——《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在创新服务中加强社会管理,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北京推进社会建设的目标。根据《意见》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北京创新社会管理的一大批新机制、新制度将被固化和全面推广。正是在北京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北京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新增机构出现了超常规的增长。
二、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能够辅助预测经济增长形势
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形势的准确预判,一直是困扰着政府各经济决策部门的重要难题。预判时间越提前,形势判断越准确,则经济决策越具有前瞻性和有效性;反之,对经济形势的误判则有可能造成经济决策的重大失误。
我们的定量研究发现,北京市组织机构在每个季度的新增数量与每个季度的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79;尤其是组织机构中的企业法人,其季度新增数与季度GDP之间的相关系数更高,达到0.83。若考虑到GDP相对组织机构新增数的滞后性进行数据调整,两者的相关系数更高。
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组织机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上下波动关系,我们发现,一方面组织机构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要比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大;另一方面组织机构增长率一般比GDP增长率提前两个季度变动。
为此,我们对组织机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这两个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Model),考察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图1为两者关系的脉冲响应图,图中的纵轴反映组织机构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程度,横轴代表时间周期,单位为半年。图中蓝色曲线为实际响应曲线,上下两条红线代表误差范围。模型结果表明,组织机构增长率对于GDP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两个季度(即半年)时达到最大,然后开始逐步减少,八个季度(即两年)以后,这种影响逐渐趋于零。这主要是由于新增组织机构(主要是企业法人)从注册到完全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不可能一注册就立即能形成生产力,因此会有一定的时间滞后。企业家们对市场的感觉最为灵敏,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好转,市场需求逐步扩大,因此企业家们提前开始创办企业,使得新增组织机构数量增长加快。相反,在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新增组织机构数量增长就会变慢,甚至会出现负增长。
图1 新增组织机构对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图
2012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北京市组织机构新增量同比分别下降1.2%和4.6%,按照组织机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相互影响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我们当时预测2012年全年北京GDP增长相比2011年将会有所下滑,初步预计可能会达到7.8%。今年1月20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与我们的预测数据基本吻合。
三、组织机构代码数据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
研究结果表明,代码数据不是一堆死的数字,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统计和计量分析,不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分析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而且我们可以根据对代码数据的分析和研究结果,从多角度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一)应利用经济仍然稳定增长的契机,加快转变首都经济发展方式
2012年全年的经济增速达到7.7%,相对于2010年的10.2%,2011年的8%,在当前北京市“限房”、“限车”的政策影响下,这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增长速度。2013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7%,同期组织机构新增量增长1.1%,根据前面新增组织机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规律分析,今后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市场和政策的剧烈变化,经济增长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北京市应利用经济增长有所恢复的契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转变到技术、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来。
(二)应继续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新增机构的超常规增长对于北京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上半年,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实现增加值239.7亿元,同比增长8.5%,在全市第三产业中,其增速仅次于金融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社会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的外部经济效应非常大,为北京社会发展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北京市应进一步加大社会管理创新的力度和步伐,为北京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三)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优先发展拉动系数高、超前系数低的行业
研究中我们发现,将代码数据与行业发展超前系数和拉动系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摸清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和制定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业发展超前系数是衡量某一行业的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基准值为1;而拉动系数定义为某一行业总产值与组织机构存量的比值,反映了组织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我们对制造业的拉动系数和超前系数进行了分析,发现现代制造业平均拉动系数远远超出全部制造业的平均拉动系数,这表明现代制造业组织机构比制造业中的其他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在全市五类现代制造业中,按照超前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交通类、机电类、电子类、其他类、医药类。其中,交通类和机电类组织机构发展超前系数大于1,属于超前发展的行业大类,电子类、其他类和医药类组织机构发展超前系数小于1,属于滞后发展的行业。在现代制造业的五类行业中,不同行业中的组织机构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各不相同。交通类、医药类和电子类这三类行业拉动系数高于现代制造业平均值;机电类和其他类拉动系数要低于现代制造业平均值。将五类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超前系数和拉动系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北京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那些超前系数较低但是拉动系数较大的行业,如电子、医药类现代制造业。
代码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刚刚起步,仍处在探索期,难免存在分析深度、广度、准确度不够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会继续探索研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大科研人才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并不断在分析中融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工业增加值等新概念,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展数据分析。力争通过我们的努力,使代码数据分析成果逐步体现到北京市政府的科学决策之中,为建立首善之区贡献一分心力。